公司新聞
“三低”車主請注意!少跑少交的里程險即將出爐!
在很多國家早已普及的少跑少交的汽車里程險,終于要在我國開售了。
近日,《中國汽車報》記者獲悉,人保、平安、陽光、眾安四家財險公司的汽車里程保險(簡稱“里程險”)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行業創新產品評審會議上獲得通過。根據流程,這四家車險不久后便可上報銀保監會審批。這意味著,車主可以按照行駛里程購買車險,保費的繳納更趨于公平合理。在車險費率市場化的背景下,此舉被視為車險改革的方向,國內車險產品定價方式將迎來創新里程碑。
那么,里程險這類創新產品,是否真的能掀起車險改革的巨浪,讓險企對產品進行更精準的定價?
車險創新方向
近年來,迫于競爭壓力保險公司給各類中介機構的手續費率水漲船高,綜合成本率大幅提升,不僅導致大多數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承保虧損,還不可避免地出現財務數據造假的情況。7月,銀保監會旨在遏制價格亂象,下發了《關于商業車險費率監管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各財險公司需報送手續費的取值范圍和使用規則,且“報多少、給多少”。
繼8月1日,人保、平安、太保等9家大型保險公司率先執行商業車險“三次費改”后,8月8日起所有保險公司已全面推行商業車險“三次費改”,車險費率的全面放開,不僅意味著保險公司將全面提升自身風險定價能力,更意味著未來市場上將出現更多滿足不同細分用車需求的汽車保險,這將倒逼保險公司加速創新產品的開發和服務的優化。
里程保創始人兼總裁帥勇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的采訪時表示:“商業車險‘三次費改’開啟后,里程險迎來*佳發展時機,它將從汽車保險的角度,推動改變一二線城市的出行環境、以緩解日益緊張的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這也是保險業的社會價值之一。”
那么,里程險與傳統車險有何不同?
國內***保險專家、紫金財險前常務副總裁謝躍表示:
“
傳統的車險定價模式,是根據車輛目前的車況評估、使用時長和上一年度的出險次數來定價保費,車況越好、出險越少、保費也就越少。在這種算法下,同款車型一年開100公里和一年開1萬公里繳納的保費是一樣的。
”
“
里程險模式突破了傳統車險按照車型、年份或車身價計算保費的方式,將更加精準、個性化。在按照行駛里程來計算保費的同時,還將參考行駛路線、駕駛習慣等因素。車主用車越少,里程數越少,保費更便宜。
”
謝躍向記者補充道。
“車險按行駛里程付費將是我國車險創新的一個必選項。過去的價格戰,只會迫使保險公司把更多精力放在前端爭搶客戶,而不去思考保險服務的多樣性、個性化和差異化,從而增加了整個車險業的風險。”帥勇表示。
里程險需要依托大數據
根據研究發現,車輛行駛里程其實是車輛風險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海外市場,里程險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美國、英國、意大利、德國等13個國家的15家公司,提供車險按里程付費產品。根據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的預測,在未來五年內,美國的汽車保險公司提供里程險業務的滲透率將大約達20%。
帥勇認為,雖然我國里程險起步晚,如果年內能夠審批通過,依據城市的上下班通勤、交通擁堵、交通成本等現狀,里程險業務的滲透率很有可能在未來五年內超過美國,達到25%~30%。
那么,為什么里程險在我國遲遲未推出?
帥勇指出:
“
主要是受限于一些技術條件和車險市場的現實需求。目前來看,我國車險費率市場化進程的提速,為里程險這類創新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日益緊張的交通出行環境,為里程險提供了市場需求的土壤。我們需要通過車險的變革,鼓勵更多人搭乘公共交通,而不是都非要開車。
”
對于里程險這類創新險種,在運營時要更多依托大數據等保險科技。“數據源是關鍵。”帥勇告訴記者,“依照歐美的里程險發展來看,里程險數據的來源包括前裝階段的車企、后裝的智能硬件、手機應用APP。如今物聯網、傳感技術等科技帶來的智能化變革,為車險產品的創新提供了基礎性設施和可能,車險定價將會更精準、更實時和更碎片化。”
謝躍預計,里程險獲批后,將有望率先在車險費率全面放開的廣西、陜西、青海進行試點。據了解,目前已有更多的財險公司加入報批行列,在車險費率全面放開步伐加快的情況下,預計年內正式問世的概率較大。
記者還采訪了工作于一線城市的劉先生,他表示:“由于上下班擁堵嚴重,平時工作日基本搭乘地鐵、公交以及網約車,只有周末休閑時才駕車出行。傳統保險定價模式對于頻次少開車的人群來說保費過高,而里程險則更加精準化和人性化。”
鼓勵綠色低碳出行
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急劇增加,一二線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日趨加劇,導致駕車通勤時間也越來越長。有調查顯示,國內*擁堵的前20座城市,上下班通勤駕駛里程每年平均4304公里,超過一半的機動車車主,每年開車的行駛公里數在1萬公里以內,這導致了城市車主尤其是上班族每年的平均駕駛里程在縮短。
帥勇認為,隨著城市交通高鐵、地鐵、公交、共享汽車、網約車等的快速發展,城市人群的出行方式選擇也更加多元化。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生活和擁有多輛私家車的低里程車主對里程險有著強烈的需求。他們的出行方式主要體現為平時“共享單車+公共交通”上下班,周末或節假日再開車出去。為此,“單車+公共交通+私車”正在成為城市人群日常通勤***率和低成本的主流方式,直接縮短了上班族每年的平均駕駛里程。
“
目前,在里程險尚未正式推出前,我們已經在用戶和保險公司之間打造了里程險參與、交互、支付的科技平臺,在南京、上海等城市也進行了在線調查分析。據統計,64%的受訪車主,每年開車都在1萬公里以內,并且開車的頻率在持續降低,每年行駛的里程數也在減少。
”
帥勇告訴記者。
如果里程險實現市場化,還有望帶動更多車主選擇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謝躍解釋道:“即鼓勵車主盡可能選擇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將*大限度緩解城市交通堵塞,以及減少汽車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同時,在保險費率設計上,要拉開差距,特別是里程數高的,保費要設計得高于人們的預期,才能達到節能環保和緩解交通擁堵的目的。”
中小財險公司或迎逆襲良機
那么,里程險適合哪些人群?帥勇表示:“很顯然,里程險主要適合于低里程、低風險、低賠付的‘三低’車主,具體來說,是針對每年開車在1萬公里以內、單位離家近、周邊交通發達的低行駛里程用戶;對道路的確定性很高,駕駛頻次少的低風險用戶;發生事故概率較低的低賠付用戶。”
然而,在里程險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其中的風險和成本價格也引起了業內的爭議。
“里程險的開發和運營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簡單。根據行業研究,車輛行駛里程越多,出險率越高,對保險公司而言,風險和成本也越高。”謝躍表示,以貨車為例,這些車輛每年平均行駛15萬~20萬公里,而現在的保費是按照3萬公里設計和理賠的,那么保險公司虧損在所難免。不過,里程險如果用在商車費率設定上,按照6萬公里設計和理賠,保險公司的成本實際上是可以持平的,應該不會虧損。如果按照貨車每年平均至少15萬公里的行駛里程計入里程險產品中,這對保險公司而言可能會形成較大的盈利空間。
此外,據美國保險公司實踐,一旦汽車安裝了遠程信息處理設備,它就會監控駕駛員的駕駛習慣,包括駕駛員所在地點、駕駛時間和駕駛里程數等數據信息,并記錄下來。雖然有些司機對收集的個人信息的隱私表示擔憂,但帥勇表示,里程險*核心需要的是里程數據,即一輛車實際上路的行駛情況,不會追蹤涉及個人隱私的其他數據。
據行業機構預測,到2020年,里程險的規模保費有望達到2500億~3000億元,對于各大財險公司來說,未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對于中小財險公司而言,現在是搶占里程險等創新型細分領域的*佳時機。帥勇認為,里程險的核心不在于保險定價,而在用戶信任、用戶參與、用戶運營和用戶生態,企業要深刻洞察用戶需求和保持服務用戶的心態,這樣才能提高經營用戶的能力和續保能力,*終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業內專家建議,在里程險還沒有在行業規則細化和落地之前,消費者應該多多研究保險條款細則是否真的與自身情況相符;其次,里程險目前仍在討論階段,缺乏一定的監管和行業規范。同時,呼吁保險公司應盡量從用戶角度出發,制定規則,推進新險種的落實,以實現消費者、行業、監管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文:陳艷編輯:焦玥
返回頂部
掃一掃 關注我們